山鬼提灯

千江流月枕山河(十)

乾安元年正月,中书令薛安留下了两枚玉珏,递了辞呈,说是要告老还乡。夏夷则挽留无果,便准其所请。

武灼衣请求回戍江陵,夏夷则没有准许,而是在护国将军之上加封武灼衣为纪郢侯,将他调到陇右,在西北守边,防御吐蕃和回鹘。

黄荣轩被调到尚书省的户部,做了户部侍郎,单从职位上来看,不升反降。不过黄荣轩反倒轻松,毕竟连武灼衣都被调离了自己的老窝,从江南一下子迁到塞北,而他不过是换了个办公的地方,已经幸运太多。想来,大概是新帝见识了武家军的战力,怕武灼衣尾大不掉,割据一方吧……

司天少监白泽辞谢了封赏,恰逢三清殿无主,夏夷则就把三清殿归入司天台,交给了白泽管理。

至于武敏的封赏,夏夷则迟迟没有决定,于是黄荣轩作死说了句:“陛下先前在外游历,尚未大婚……不如?”

黄荣轩和夏夷则年纪相仿,幼时曾在宫中做过皇子的陪读,与夏夷则有过几年嬉闹的年月。

听到黄荣轩那么说,夏夷则凉凉地看着他:“是她让你这么说的吗?”

黄荣轩麻溜地往地上一跪:“陛下……臣可没有那个胆子……武姑娘要真让臣这么说过,臣倒是反而不敢进言了……”

夏夷则走到黄荣轩面前,用扇柄敲了敲他的肩膀:“起来吧。”

黄荣轩舒了口气,刚站起身,又听见眼前的人说道:“耀之,朕把你放到户部去,是有件事要让你做。”

“陛下请讲,臣一定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。”

“没让你去死,是要你半年之内,给朕把全国的户籍,土地,赋役,仓储,市易,以及免税的佛寺道观,皇亲列侯的食邑,调查清楚呈上来。”

黄荣轩听了,一张脸一下子就焉成了苦瓜:“陛下,您这还不是要让臣去死?半年太短了,累成狗也做不完啊……求陛下宽限宽限……”

“哦?”夏夷则似笑非笑,黄荣轩只觉得自己脊梁骨突突地直冒寒气,果然又听见那人说道:“半年嫌短,那就三个月吧。”

扑通一声,黄荣轩又跪了下来:“陛下,还是半年吧……”

武灼衣动身前往陇右的时候,正值长安杨柳飘絮的时候。长安位于渭水之南,被渭水的八条支流环绕,时人谓之为八水绕长安。八水之一的灞河位于长安东部,自秦汉开始,历朝历代在灞河两岸广植柳树,李朝初年,又在此处设了驿站,渐渐的,这里便成了送别之地。

自从武敏决定置身皇室之争后,武灼衣便与她言行不和,后来虽然勉强也参与了夺嫡,可姑侄两人间的隔阂,似乎更加深重。

丹凤门一战后,武灼衣借口养伤,一直对武敏避而不见,。今日赴任,也没有通知武敏,一个人没带一厮一仆,在清晨纵马出了长安,就这样打算孤身上任,却在灞桥之上,看见自己的姑姑牵了匹花斑白马,站在桥中间,白色的柳絮落满肩头。

武灼衣沉默了许久,下了马,走到武敏身边。武敏带了一顶蒙了丝绸的斗笠,绸纱如瀑垂至膝盖,露出一段嫩黄的裙裾。

两人并肩而行,过了灞桥,两岸柳絮纷纷扬扬,宛如飞雪。外出踏春的长安百姓络绎不绝,有游女引颈而歌,唱道:

濯濯长亭柳,阴连灞水流。

雨搓金缕细,烟袅翠丝柔。

 

武敏突然开口,接着游女的歌声低低地吟道:

送客添新恨,听莺忆旧游。

赠行多折取,那得到深秋……

细纱之下,也看不清武敏的表情,只听见她吟完了戴幼公的这首长亭柳,强笑了起来:“灼衣,你此去边塞,是要去建功立业的,我就不学那些常人,折柳相留了。”

武灼衣听了,修眉蹙起,嗓音寂冷疏离:“姑姑知道的,灼衣无意于此。”

“……”

武敏拢了拢耳侧的鬓发,摇摇头:“你还是那么固执……”

“不是我固执……只是一将功成万骨枯。昔年秦起长城,竟海为关,然荼毒生民,万里朱烟,汉击匈奴,虽得阴山,却枕骸徧野,功不补患……历朝历代,封侯拜相驱敌万里的事,听起来是千秋功业,意气风发,然其中人命,又有几人怜惜……”

武敏笑了笑,春风拂起覆面的白纱,柳絮贴着她的眼角飘过,像是飘过眼角的风霜:“这几个月来……也只有挑起这个话题,灼衣才会跟姑姑多说两句话……”

“我……”武灼衣一时无言。

走到兹水驿,武灼衣止了武敏送了一里又一里的脚步,自己转身正要上马,却蓦然发现当今新帝正站在驿站的旁边。武灼衣下意识地就要跪下,却被年轻的帝王一手扶住:“武卿,宫外不必拘礼。”

对于夏夷则的出现,武灼衣疑惑不已。夏夷则看了看他,解释道:“我来这里送送你。”

“臣……灼衣惶恐。”

夏夷则拂了拂身上的柳絮,看着武灼衣认真道:“这几年回鹘屡犯李朝边镇,边民困苦,灼衣此去,还望能守陇右一线安宁。”

“灼衣谨记!”

夏夷则点了点头,将一柄长剑交付到武灼衣手中:“此物乃李朝先祖所配之剑,边将多跋扈,越矩者,灼衣可凭此剑惩处。”

那是一柄龙纹长剑,外鞘刻有九龙衔珠,繁复华丽,端庄威严。武灼衣郑重地接过剑身,放佛接过了一边一城的生民。

目送武灼衣离开后,夏夷则转身看着武敏,问道:“不知武姑娘可有何心愿?”

武敏眨了眨眼:“说了就能实现吗?”

“此为帝王之诺。”

“呵……”武敏笑了起来,拎起自己的衣裙行了一礼,狭促道:“那就请夏公子准武敏能参加今年的春试。”

自前朝开立科举以来,破除世族门阀限制取士,广纳天下贤能之人。李朝继承了前代科举取士的制度,又增加了武举,逐步完善了整个科举。然而——自科举开立至今,从未有女子参加,也不允许女子参加,武敏的这个要求,可以算得上是开天辟地。

夏夷则微微地偏了头,看着灞河两岸温暖的景致,笑得如沐春风:“如你所愿。”

TBC

评论(17)
热度(30)

© 山鬼提灯 | Powered by LOFTER